English

创造自己的电子商务

——访美商网全球总裁童家威
2000-09-13 来源:光明日报 贺力 我有话说

当前全球的网络业都处于低潮之中,有人甚至预言,中国的电子商务5年内不可能获得成功。然而,由美商网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合作创办的“美商网”网站(MeetChina.com)却在短短不到一年,以网上网下双赢的方式获得了飞速发展,其突出业绩引起了海内外互联网界的关注。美商网到底是凭什么获得成功的呢?近日,笔者走访了美商网全球总裁童家威。

迈入互联网的初衷

问:当初您为什么选择做电子商务?

答: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国内搞经营的朋友委托我在美国帮助找项目,主要是想从美国进口产品,于是我就在网上查找。我是搞贸易出身的,上网后,我越发感到在互联网上做贸易机会实在是太多了,为此我选择了利用互联网来做贸易。

问:进入任何一个新的行业都有一个犹豫与盲从的过程,选择互联网不难,难的是下一步,您是如何确定做BtoB的?

答:在探索中我发现,电子商务的实质是BtoB模式,从商至今我对自己的判断力一直很自信。首先,企业对技术服务的兴趣不大,靠互联网做贸易才是最终目标。第二,在互联网市场上,中国还没有人提出一个现成的理念,提供系统服务。第三,互联网的确商机无限。中国企业之所以没有利用好互联网商机,主要原因还是在提供商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带来全面增值的服务商。不是没有潜在的客户需求,关键是没有供给。我们的经营理念非常清晰,公司BtoB的模式就一步步构建起来了。

中国版的BtoB

问:企业的模式有了,架子搭起来了,后来的具体操作有那些特点?

答:我们是全世界首家唯一只做跨国BtoB生意的公司,我们的定位很明确:全球性的跨国网上贸易。我们在沿海开办一系列分公司,这是贴近客户最好的办法。很多人认为,这同互联网公司的传统思维是逆向的,是抵触的,互联网是没有地域概念的,靠一台服务器就可以打天下,你怎么能用人海战术呢?事实上,互联网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不是什么都能解决的。销售手段上,讲座成为我们的主要手段。我们靠的就是紧紧抓住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问:短时间让一个企业迅速发育、扩得很大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手段,现在所谓风险投资被炒得很热,你们是否也走的这条路?

答:要想把电子商务做大,风险基金是必然的选择。但现在一些公司盲目追求融资的数量,其实钱融多了也不是好事,钱融来的越多你被稀释的也就越快。很多人为了融资在硅谷开车转来转去,甚至丧失了尊严。其实融资本身并不是向风险投资家去要钱,而是双方要成为未来战略合作伙伴。另外,很多人陷入了融资误区,以为融到资金就是成功。融资其实离上市还远着呢,你还要做很多含辛茹苦的事情,更何况上市也并不代表企业的真正成功。风险基金不是你自己的钱,如果公司经营不成功,风险投资家照样让你滚蛋。

中国的互联网理论

问:您一直说,美商网提出了互联网的第四代第五代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否具体的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搞电子商务,其实中国人是跟美国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就开创了国际间BtoB模式的先河。因此我有个体会:绝对不要迷信美国电子商务,另外,美国与中国国情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

美商网的商业模式是我们的智慧结晶,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我们更侧重于对企业的实用功能和效率。同时如果我们能帮企业赚钱,企业肯定也会让我们赚钱,中国互联网的现实是针对企业手把手帮他们利用互联网做国际贸易。中国企业在我们网上发布的信息一定是以“店铺”形式出现的,绝对不是以新闻消息形式出现的。店铺、推广、撮合,实际上我们是一揽子服务于企业。

国际贸易有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买家担心的是质量问题,卖家担心的是货款问题,这两个问题最难解决。其他问题完全可以由一般贸易公司解决。我们的办法就是合作。我们跟世界上最大的质量验证公司SGS、世界最大的信用调查公司邓白氏以及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华润集团等大公司结成了战略伙伴。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4万家国内客户和1万多家海外采购客户,为中国企业提供从贸易交流、洽谈成交、银行、仓储、运输、质量认证、信用调查等一条龙进出口贸易服务,成功地把2800多家中国企业产品销往海外,实现网上贸易成交额6000万美元。

问:您对中国互联网下一步发展有何看法?

答:我们现在提出一套互联网的整合概念。我认为,下一步电子商务发展绝不是融资、上市的问题,而是一个整合能力的大比拚。互联网不可能包罗万象,第五代互联网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开拓战略合作伙伴,这种整合是网上与网下全方位的整合。未来的电子商务就是把互联网和非互联网因素进行整合,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整合,非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整合,技术资源、市场资源、战略资源、资金资源以及政治资源的整合,只有这一系列整合都完成之后,那么互联网企业才算真正进入了电子商务的高级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互联网的第五代:整合时代已经来临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